都说碧桂园森林城市是人类未来居住地的模板,说说你理想的房子是怎样的?
我理想的房子是,有大大的落地窗,窗外是错落有致的绿化和波光粼粼的海边。
走进小区的时候,小区的门也是智能的,不用每次还要打开包翻门禁卡,最好是一梯一户,这样保证了自己的隐私,也更加方便和干净。其实我比较喜欢复式的结构,这样感觉厨房客厅和起居室是分开的,不是一眼就看到头的房间结构。晚上进屋打开门灯会自动亮,不用去抹黑找开关,水是恒温的。小区的物业要及时和友善。有很多小区物业人员形同虚设,当你着急的时候根本找不到人,或者找到了人,也不大想理你,就让业主的体验感很差。
还有就是小区的体育设施要完善,这样饭后或者是早上可以运动一下,如果能有跑步的地方就更好了,我内心其实有跑步的冲动,但一看小区里面的水泥路和过往的车辆就打消了我运动的念头。
森林城市就满足了我对小区环境的要求,至少是让人心情舒畅的,其余的性能我也不是很了解,就不过多评价了。
我心目中的理想房子是一个有温度有爱,有文化有氛围有美景的社区。
海子的诗里也写道: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我理想中的房子,会有一个飘窗,白天看车水马龙,晚上看漫天星斗,收纳着一家人的欢乐与情怀。天晴时,一本书 、一杯茶,一束阳光 、一个懒懒的下午,下雨天,看雨落,独自冥想,聆听自然的声音。会有一个温暖的厨房,有人说,厨房是家最温暖的心脏,柴米油盐酱醋茶,都是幸福的酝酿,翻炒是情感的升温,糖醋是情感中的蜜意,厨房里的感觉,就是爱。
以上是一位女性对家的想象和呈现,温馨有爱的细节为主。当然我希望未来的房屋设计更智能化,比如未回到家,已经通过手机可以开启家里的空调、灯等,让人第一时间回到家就感到舒适,还希望在洗手间增加扶手,防止老人滑倒摔跤;社区方面希望同住的小区邻居能够社区活动形成良好的沟通和社交,未来的人生很大一部分邻居就成为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和家人;未来希望社区配套全部有一键功能,回购家居旧物、家务服务、宠物托管、小孩托管、甚至老人托管,还希望能增加医疗配套。像极了碧桂园森林城市,建筑外墙长满植物,全城地面都是公园,没有车辆穿行。
总之,我希望社区就像美剧里的【老友记】,周围住着朋友,工作就在离家不远的地方,身边还有爱人相伴。
一直以来,对未来居所的想象都充满现代气息,是精致的、体贴的、舒适的、适合肥宅本宅的(滑稽.jpg),可以只是一个小小的公寓,但内有触手可及的智能家居,外有完善的安保和四通八达的便利交通……
但这些想象中并没有什么灵魂或风骨。
直到偶然看到北大副教授董豫赣先生在江西德安所造的庭园“耳里庭”,我才找到了属于自己理想中的答案——自然气质。
可能是身为中国人自古以来对于山水自然的热忱?也或者只是出于被挤压在现代城市中而生出的逃离心态?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一直暗搓搓地想体验隐居山林的生活。
(江西德安 耳里庭 / 曾仁臻摄)
然鹅,作为一个生活在智能化时代的五谷不分·四肢不勤的懒惰现代肥宅,隐居是不可能的,这辈子都不可能的hhh
然后一开始只是被“森林城市”概念吸引的我看到了这个↓↓↓,感觉自己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为什么我突然想到了《爱情公寓》里的画面,屋顶是杏仁糖片,烟囱是烤猪肉卷,床是蜜糖红枣糕,枕头全都是水晶虾饺,下雨下的是葡萄干,下雪下的是棒棒糖,屋外随处可见小笼灌汤包....吃货本质暴露无遗???
切入整体,我觉得对年轻人来说,智能化太重要了。
对于现在社会来说,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时间和空间变得越来月宝贵,房子当然是越智能越好了。在我踏入家门的那一刻,室内温度、灯光要调节到最适宜的状态,一杯环节疲劳的咖啡刚刚准备好,吃的晚饭也已经开始制作,我的小宠物欢快地窜入我的怀里,和我一起看最近一直追的剧。
对了,还一定能有自动识别垃圾分类的智能管家机器人,魔都人伤不起。
这个问题我似乎有回答过。
以下为原文:
住惯了钢筋水泥牢笼式的房子,其实大多数人内心对住房的目光是逐渐转向第四代住房的。
什么是第四代住房呢?用度娘的话说就是:第一代.茅草房;第二代.砖瓦房;第三代.电梯房,包括到目前为止的所有住房;第四代-庭院房,其主要特征是: 每层都有公共院落,每户都有私家庭院,可种花种菜遛狗养鸟,可将车开到空中家门口,建筑外墙长满植物。
其实不单单是森林城市,国内外也有不少这种类型的住房。
比如说米兰的首座深林城市。
比如说贵州万峰山城市森林项目。
再比如说新加坡Parkroyal on Pickering
还有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题主有兴趣的话可以自行网上搜索一下。
这种第四代住房有什么好处呢?
首先肯定是环境质量得到质的飞跃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目前我国亟需改变的就是环境质量,北京的雾霾,菏泽的水体等等,这样的环境下居住是非常糟心的,甚至严重影响到了身体健康。
其次,第四代住房的空间利用率,宜居性,停车便利性等,都会得到很大的改善。
时代是在进步的,人类也在进步,经过了茅草房,砖瓦房,电梯房的时代,我很有理由相信想森林城市之类的第四代住房会逐渐普及开来,成为人类未来的居住模板。
小时候理想当科学家、医生、军人,长大后想的是房子,你怎么看?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每个人小时候都有满心憧憬的愿景或者理想,即便不是当科学家、医生这种造福人类的职业,也肯定是心目中令人羡慕的工作。
但经过辛苦的学习,一个学校一个学校的跳过去,终于踏入社会,才发现社实这么残酷。
你得往上爬,因为有很多人在你上面,他们早都占了位置。
你得拼命学,学各种学校老师没教给你的社会知识,还得交沉重的学费,因为失败随时来临。
你得狠下心来淘汰掉别人,这是生存法则。
你得卑微的去赚钱,因为要养活自己和家人,还要交女朋友,结婚,所以你得买房子,甚至成为房奴!
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不是富二代,即便父母省吃俭用给你付了首付,你还是得交月租。
我们儿时的憧憬与理想越埋越深,但它仍然存放在那里,没有变化!
所以终有一天,当我们从沉重的生活中稍微缓过来一点,那不灭的理想又重新燃起!
朋友们,现实再骨感,也浇不灭心中的理想,去勇敢地奋斗吧!
我记得我小的时候理想就是当医生,因为小的时候特别爱生病,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带着看过不少医生,遭了不少罪,当时就想以后自己要当个医生,这样家人和自己有病了,很快就能看好,不用吃那么多药。后来懂事以后,当爷爷得了严重的病时,就励志想当个医生,把爷爷的病治好。后来爷爷去世了,高考报志愿时,分数考的也不好就没敢报医学的专业。这个时候应该是离医生这个职业最近的时候,其实也是最后的机会了,因为错过这个机会以后基本没可能从事这个职业了。再后来上大学工作,这个理想就只在回忆里了。工作以后就面临着结婚生子,房子是必须品,你没办法不去考虑,不得不去为房子而努力。尽管如此小时候的这个理想依然会影响着我,我现在对医学类的书籍和视频还是很感兴趣,经常会去观看学习。其实理想还在心底,还在默默影响着我们,这样也不挺好嘛!
谢谢!每个人都会在小时候有梦想,在成长的过程去努力、奋斗不断的靠近自己的目标,现实中有许多成功例子。但对于住房是人们生存的刚性需求,长大了是必须考虑的一件事情。住房和实现梦想不会有太大的冲突。
题主所提出的问题,我认为想表达的思想是,小时候追寻的是理想,有着伟大的情操。而长大后被现实打败开始拜金,放弃理想追逐财富。
对于这样的问题,我认为其实题主是简单的将问题二元论了。将追逐理想和追逐财富对立起来了。
首先无论任何职业,都是谋生的手段,不论科学家,医生还是军人。只不过在所有职业中这一类职业在本身的职业要求之外还被社会赋予了很高的情操。医生治病救人,军人保家卫国。相比于单纯的挣钱的职业之外,这些职业的从业者必须有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平。具有一定的奉献精神。
而无论任何职业,对于至少在中国,对于房子的需求是刚需的。无论是传统文化中的家文化的影响还是上学投资等各方面来说,房子都是刚需的。
而房子在这里可以抽象成金钱和财富。
金钱和财富对于一个人来说更是刚需。只不过对于这个刚需的水平的追逐程度的评判是有区别的。
几乎没有人是不会去追逐财富的。衣食住行,上学看病,购物***,样样都要钱。没有钱是不行的。这个是必须去追逐的。否则在这个社会上是难以生存的。
但是当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这个时候就可以在奉献,理想,财富之间做个取舍了。
有的人享受的是职业的成功,而赚钱就是他的成功的方式。很多企业老板有了常人无法企及的财富,但是他们追逐财富,是因为财富就是个数字,他们只是想在后面拥有更多的零。
有的人享受的是道德的高度。他们在有了经济能力之后,会选择回报社会,选择奉献社会的职业。有的人会去选择自己想要做的事情想要实现的梦想。
小孩子想要当科学家,医生,军人。这是不包含利益的成分,单纯的因为可以造福社会帮助他人。但是长大了,其实依然可以,因为这些职业,或者说其中的部分职业薪资水平也并不差,***不低。
这些职业是一种在财富和理想之中的均衡点,是个优质选择。既有奉献付出也可以获得回报。
所以,那句经典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至理名言。